恐怖片的数量有了累积,质量便有了提高,甚至会出现了颇具作者气质的导演——桂治洪。他的恐怖电影弥漫着无政府主义色彩,巫师往往法力遮天,沦为权力或资本的附庸,为权贵拼命与正方斗法。恶的永远是人,神鬼只是行恶或自卫的工具。《邪》《邪斗邪》《邪完再邪》《邪咒》,每部都是正邪斗法,桂治洪也被誉为香港“最怪力乱神”的导演。

  香港,或许是全中国最“迷信”的一座城市。在这里,路边摊上可以买到命理预测的手册,风水师穿着笔挺的西服上门服务,警队与黑社会同拜关公……

  总而言之,香港人很迷信,商人们迷信风水可以守财,赌徒们迷信见鬼可以转运,普通老百姓们,每年都排队去黄大仙的庙宇里祈福,香火之兴旺,堪比转发锦鲤。

  那为什么偏偏是香港呢?早年间,香港只是一个普通渔村,在晚清被英国殖民后,逐渐发展成为贸易航运中心,在上世纪50年代后,香港再度转型,成为享誉全球的商业都市,鼎盛时期人均生产总值位列全球13,甚至多年超过英国。从传统的渔业到后来的商业,这座容纳着高风险、高财富的弹丸之地,把不可参透的运势依托给迷信,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所以,香港恐怖电影的繁荣是必然的,因其背靠亚洲曾经最发达的电影工业,也因其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有深厚基础。当香港功夫片、动作片、爱情片、无厘头喜剧片在华语文化圈中大肆流行时,香港的神怪恐怖片自然也成为港片黄金时代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评价香港电影时曾说道“尽皆过火,尽是癫狂。”中元节前后,就和大家聊聊香港恐怖片的这股“鬼火”,曾经如何癫狂。

  作为一座依靠移民发展起来的城市,香港恐怖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以马徐维邦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恐怖片导演,曾在1930年代拍摄出了《夜半歌声》《冷月诗魂》《古屋行尸记》等片,开创华语恐怖电影先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马徐维邦与一大批内地的影视工作者来到香港,继续电影创作,由此也为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爆发奠定基础。

  1950年代后期,邵逸夫掌舵的邵氏公司登上历史舞台,香港电影迎来全面发展,但相比喜剧片和动作片的风光,恐怖片的发展不那么顺利,一来恐怖片受众比较小,市场比不了同时期的别的类型,二来恐怖片对化妆技术、特效技术的依赖更高,技术没有跟上,发展从何谈起。

  这一时期唯一值得一提的,似乎只有李翰祥导演的老版《倩女幽魂》,极具东方韵味的美学风格让影片入围第13届戛纳电影节。

  到了1970年代,在信仰危机下恐怖片并撕开了西方世界的文化裂口,《罗斯玛丽的婴儿》《驱魔人》《活死人黎明》《凶兆》等等经典恐怖片在全世界内掀起风潮,香港邵氏电影也逐渐在恐怖片领域内找到了方向。

  1970年代中期开始,一批邵氏恐怖片形成了风潮,其中尤其以南洋为背景的“下降头”电影尤为突出,这些作品以东南亚地区的民间迷信“下降头”为噱头编写故事,以人性贪婪为影片立意,猎奇之余还能针砭时弊,达到育人的目的。从《降头》《油鬼子》《勾魂降头》,直至1980年代初的桂治洪的《蛊》为巅峰,降头片成为这一时期香港恐怖片的招牌特色,便迅速走下历史舞台,1995年的《南洋十大邪术》倒是为这类影片短暂招魂。

  恐怖片的数量有了累积,质量便有了提高,甚至会出现了颇具作者气质的导演——桂治洪。他的恐怖电影弥漫着无政府主义色彩,巫师往往法力遮天,沦为权力或资本的附庸,为权贵拼命与正方斗法。恶的永远是人,神鬼只是行恶或自卫的工具。《邪》《邪斗邪》《邪完再邪》《邪咒》,每部都是正邪斗法,桂治洪也被誉为香港“最怪力乱神”的导演。

  恐怖电影的新浪潮 在怪力乱神开始肆虐的1970年代末,香港的一批年轻导演们也蓄势待发,他们从内容到制作方式向传统的香港电影挑战和反叛,在短短几年中几十位年轻导演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凝聚为浪潮之势,席卷香江两岸,香港电影新浪潮登上历史舞台。而恐怖类型片天生所具备的挑战、叛逆、奇观化效果,与新浪潮运动的气质不谋而合,成为其重要力量。

  徐克的《蝶变》和《地狱无门》,虽不是恐怖片的内核,却在惊悚氛围的营造上不输同期恐怖佳作;许鞍华的前两部作品,《疯劫》取材于香港奇案,《撞到正》则是实打实的鬼片,承接香港粤剧电影的传统,风格时而轻松鬼马,时而惊悚吓人,摄影调度风格已与传统香港恐怖片迥异。

  如果徐克、许鞍华这样的新浪潮旗手只是借恐怖片练手,另一位新浪潮导演余允抗则代表香港恐怖电影的美学巅峰。1980年的《山狗》是余允抗的成名作,与《疯劫》同样是改编自真实恐怖事件,影片虽没有超自然鬼怪登场,却将暴力与血腥,以暴制暴的戾气渲染到极致,再次展现最邪的是人而非神鬼的主题,将新浪潮反叛气质宣泄到银幕之上。

  一年之后,余允抗更加癫狂的代表作《凶榜》上映,故事的背景移到了都市,以一群不得志的保安为主角,以林立的大厦为场景,演绎现代鬼话。秦祥林饰演保安,他的妻子身怀鬼胎,而在夜班巡查时又发现神怪之事,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联系?剧情来看,《凶榜》很容易令人想到《罗斯玛丽的婴儿》或者《凶兆》,依赖夸张的色彩运用与封闭空间营造恐怖氛围,内在引入了传统的风水说支持整一个故事逻辑。

  可惜的是,余允抗这样一位在恐怖题材上颇具想法的导演,之后并没有拍摄更多作品,只有1987年的《凶猫》风格与故事与《凶榜》相近,但整体效果与影响力已大不如前。除此之外,1981年翁维铨拍摄的《再生人》是另一部值得一提的“新浪潮”恐怖电影,讲述林子祥饰演的服装设计师,在制作木偶元素的服装时被木偶袭击,恍惚间看到26年前凶杀惨案秘密的故事。

  香港新浪潮的恐怖作品虽然数量并不多,但几乎部部都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以更加现代化的形式赋予传统民间鬼故事全新活力,背后又诉说着对香港现实社会的忿忿不满,对后世恐怖片影响极深。

  同一时期,香港功夫电影是更受欢迎的电影类型,如果将恐怖神怪故事嫁接到这一类型中,效果如何?洪金宝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0年,洪金宝另辟蹊径,自编自导自演了将功夫片、喜剧片、恐怖片多类型杂糅的《鬼打鬼》,开创了香港功夫电影的全新亚类型,故事相比同一时期的新浪潮恐怖电影化繁为简,无非是民国年间,某法师受权势之人委托,做法害人谋私利的故事。

  正邪斗法这种1970年代就已经流行的故事模式,被赋予了全新内容,装神弄鬼依旧,但借鉴了功夫喜剧的叙事模式,插科打诨的幽默对白,眼花缭乱的动作设计,流畅精准的分镜和剪辑,让影片整体酣畅淋漓,相比1970年代同题材影片制作水准大幅度提升。

  到了1985年,功夫+喜剧+恐怖的类型片,又加入了新配料——僵尸。西洋有乔治·A·罗梅罗的活死人系列,而香港借鉴后推出本土化的东方僵尸,尤以林正英为主角的“僵尸先生”系列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

  因其特殊时代限制,这类电影一开始大多将背景设为民国时代,建立起与现实平行的另一个世界,这里的茅山道长们拥有各种神器、法力,维护着阴阳两界间的平衡,救百姓于危难,以现在的眼光看,妥妥的民国超级英雄设定。

  僵尸功夫电影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僵尸先生》在当年获得超过2000万港币的票房,林正英从资深武术指导一跃成为港片新宠,随后他又主演了《僵尸家族》《灵幻先生》《一眉道人》《鬼咬鬼》《驱魔警察》等等一众僵尸功夫片,其他模仿跟风者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这类影片故事大同小异,手法和深度也没太多突破,很快就消耗了这一类型的生命力。

  1980年代开始,还有一批以当代香港社会为背景,真实的生活为题材的都市传说电影,成为香港鬼片百鬼夜行的主力军,更具现代气息的都市传说恐怖片吸引着更年轻的观众。一类是以“开心鬼”系列为代表的恐怖喜剧,一类是以《七月十四》为代表的恐怖正剧。

  香港电影的繁荣,喜剧片和动作片功不可没。1980年代,由黄百鸣、石天、麦嘉等喜剧咖成立的新艺城公司曾经风光无限,此公司正是以擅长拍摄制作动作片、喜剧片而闻名,在恐怖片鹊起的1980年代,他们也主动迎合市场,开发了符合公司风格的恐怖喜剧电影。

  1984年,新艺城推出了两部融合神怪元素的恐怖片《灵气逼人》《开心鬼》试水市场。前者是一部典型的“鬼屋电影”,但是融入了不少当时流行的港式幽默元素,但在营造恐怖氛围时也不遗余力,导演是颇具迷影气质的于仁泰,这部作品中也能看到新浪潮电影留下的美学遗产。影片在当时收获1200万港币的票房收入,同时也是周润发首部冲破千万票房的作品。

  而另一部《开心鬼》大家可能更为熟悉。《开心鬼》由黄百鸣主演,他在片中塑造了一个形象类似哈罗德·劳埃德的文弱书生形象,其实他的前世是清末不得志的读书人,自杀之后还魂于现代社会,由此引发一连串爆笑喜剧。

  《开心鬼》已经没太多惊悚桥段,融合了更多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流行元素,就是正邪斗法也显得俏皮可爱,对香港神怪电影的类型积极拓展。影片以200万港币的极低成本投入拍摄,最后收获1100万港币的票房,获得巨大成功,由此《开心鬼》也被打造为系列电影。

  在此再赘述几句,除了《开心鬼》这样的喜剧作品,新艺城还投资拍摄了著名的《倩女幽魂》系列,与其他香港鬼片的粗糙不同,影片由徐克与程小东共同打造,故事取材自《聊斋志异》,无论是镜头语言的设计,还是精良的制作,都体现出香港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恐怖喜剧是面向大众层面的商业化尝试,那都市题材的恐怖正剧才是该类型的硬核代表。1990年代初,由钱升纬打造的“龙婆”系列《七月十四》《七月十三之见龙婆》等以上乘的故事、惊悚的氛围、以及极具特点的演员罗兰饰演的龙婆形象而大受欢迎。

  而到了1995年以后,分段式鬼片开始大行其道,短片集合的形式源自小林正树导演的名作《怪谈》,以短小精悍的鬼故事而非电影长片叙事为特色,同时还可以让许多新人导演得到锻炼的机会。

  其实邵氏时期就有这样的作品存在,但线年的《夜半一点钟》开始,随后《夜半两点钟》《回转寿尸》《夜班三点钟》《怪谈协会》《Office有鬼》等片以都市为舞台,书写现代聊斋传奇。

  香港B级片之王邱礼涛,于1997年开始推出的《阴阳路》系列可以视为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尤其是1998年的《阴阳路3:升棺发财》,以香港鬼片中不多见的回环叙事结构令人眼前一亮。

  总而言之,这类电影以奇情化的故事,展现了香港小市民阶层的心态,他们或求财,或好色,或因情感迷失在阴阳之间,借神鬼之说引人向善。可惜的是,该系列虽然长寿,拍摄了多达19部作品,但在邱礼涛拍完第六部离开后,质量每况愈下。

  新世纪前后,制作精良的心里惊悚电影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山村老尸》延续了香港鬼片的奇情特质,融入更多悬疑元素,神鬼造型十分突出,成为VCD租赁时代口口相传的cult级神片;《三更》系列延续分段式鬼片的传统,但邀请了亚洲地区最为知名的恐怖片导演拍摄,展现了亚洲范围内不同文化语境下神鬼文化的探索,制作精良;《异度空间》则大胆探索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痛苦,并将其奇观化展示,虽然如今来看也有瑕疵,但因张国荣的悲剧在戏里戏外呼应,也成为话题之作。

  可惜的是,这是香港恐怖电影截至目前最后的辉煌,之后虽偶有佳作譬如《见鬼》等与大家见面,都整体难成气候,香江两岸百鬼夜行,已是昨日光景。

上一篇:从《鬼打鬼》到《驱魔道长》看尽香港灵幻僵尸片的兴起与衰落

下一篇:【48812】64万锭亚麻精纺高支纱、1500万码高级亚麻面料纺织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