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林,湖北罗田人,1969年4月生,1994年7月硕士毕业于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材料专业,硕士和博士导师均为西安工程大学姚穆院士,现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徐卫林校友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国家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授权中国及美国发明专利7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国家教学研究二等奖1项。获颁中国青年科技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纺织学术大奖、首届桑麻学者等奖项。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湖北五四青年奖章、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员、武汉城市精神代言人等殊荣。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曾担任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联合主席、TBIS等国际性会议大会主席.
“我坚信,下一个五年,中国的纺织技术必将领先于世界。” 对纺织技术的底气和自信,来源于一位纺织科学家对纺织的热爱和坚守。
徐卫林,纺织与高分子材料学家。现为武汉纺织大学教授。长期以来,徐卫林教授针对纺织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创性研究,在纤维、纱线、织物面料到先进检测的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9年,荣获美国纤维学会杰出成就奖和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徐卫林,1992年入西安工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西安工程大学和东华大学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均是姚穆院士。大师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他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让他具备了扎实的科研功底,更让他领悟到作为一名科学家的精神内涵。如今,每当回忆起跟随姚穆院士求学时的情景,徐卫林总会津津乐道于大师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做学问要有“韧、忍、仁”——这是徐卫林在姚穆院士身上学到的。仁者莫大于爱人,忍者能经受住干扰,韧者则执着于事业。他说:“姚老师带我真正进入了纺织的世界,是他让我开始热爱这个行业,而且愿意为之奋斗终身。我现在很多做事的方式、为人处事的方式,包括做科研的风格和韧性,很多都是来源于姚老师精神的启发。我特别希望姚老师的这种精神能够在更多的人身上看到。”
1988年,19岁的徐卫林从家乡湖北罗田到武汉上大学,由于种种原因,他被调剂到针织工程专业。“当时我一点不钟爱这一个专业,这完全是女同志干的活嘛。”当时的不喜欢,源于不了解。但是随着徐卫林不断地深入求学、深入探索,他开始了解到纺织行业的意义,了解到这个行业对国家、对整个人类的影响,也认识到这个行业的包罗万象,纺织的学科交叉和应用,是无止境的。行行出学问,他开始认识纺织、爱上纺织、投身纺织。
在科学研究中,徐卫林一方面坚持抓住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原创性研究;另一方面坚持跨学科研究,注重学科交叉;同时,他还注重在实践中做科研,深入企业工厂车间,和企业—线技术入员共同解决实践难题。“我十分喜爱做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特点的科研,也许10次失败了9次,但有一次成功的话,那么这个成功的意义就很大。”
交叉出灵感,融合汇新意。早在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徐卫林就结合纺织和电子专业相关知识发明了一个仪器,现正在全球最大的纺织仪器公司生产。
他与山东如意集团和西安工程大学共同研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改变了人们多年来的思维定式,用普通的原料,突破了 “超高支纺纱”的技术极限,纺制出500英支棉纱(国际记录300英支)和500公支毛纺纱(国际记录240公支),这是国际上最轻薄的高档面料。该项目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他耗时8年牵头研发的普适性柔洁纺纱技术,获得9项国家专利,该技术专利包公开挂牌转让,由国内最大的棉纺织成套设备供应商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500万元高价竞得。
他结合纺织与生物、能源学科,以管状织物作支撑,研发出仿真人造血管。“我们研发的人造血管因为有织物做‘骨架’,缝合时不可能会出现脱线,连医生都赞叹‘有弹性,就跟线年,徐卫林自主研究出“高分子材料超细粉体加工设施及技术”。该技术为国际首创,能显著改善产品的手感和透湿、透气等性能。以该技术为依托的项目获得了2007年国家纺织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成功开发出纯棉、纯羊毛、纯化纤单向导湿舒适面料等一系加工技术。同时,成功研制出织物导水性能测试仪器,该测试方法已转让到国际上最大的纺织测试仪器公司SDL-ATLAS公司生产销售。该方向研究获得美国及中国专利4项,织物导水性能测试方法已成为AATCC国际标准。该成果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每年得到的科研奖励,徐卫林常用于奖励小组成员或作为年轻教师的科研基金。2010年,他将获得的科技奖励金100万元全额捐出,在武汉纺织大学设立“攀登奖学金”。
在徐卫林的眼中,上天入地,中间空气,处处可有纺织。纺织的应用前景很广泛,舒适美观的服装、人造皮肤、防护服、高强度的钢盔材料、宇宙飞行器等,都需要纺织的参与。纺织科技的进步,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幸福感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我们要让纺织的优势渗透到我们能想到的所有的领域。”徐卫林说。
但是纺织人也知道,学习枯燥、工作辛苦是必然的,需要非常多优秀的人才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徐卫林总是在每周五的下午就匆匆离开学校,前往外地的企业指导生产,同时进行自己的项目实验。做完两天的实验,又从外地急忙赶回学校上班,有时,为了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教学,他一下飞机便往教室或者会场赶,就没有时间休息。不仅双休日,徐卫林的节假日和寒暑假也大都交给了企业的实验室,学校、实验室、工厂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没有这种执着和严谨,那么多原创的科技“硬骨头”,只靠创造力和逆向思维是啃不下来的。
见过姚穆院士的人,总记着他清瘦的匆匆身影,作为姚穆院士的弟子,徐卫林给人的第一印象——说话快、走路快,思维跳跃感强。这些“身上沾满棉花”的纺织科学家,留给世界的,是美、是舒适、是环保,更是纺织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后的多彩世界。
上一篇:26849cσm查询